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职场资讯 > 职场八卦 > 萧条的年终奖:多行业“薪”事重重
萧条的年终奖:多行业“薪”事重重
作者: 时间:2013/1/28 阅读:1166次

最近,在国际“四大”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高级经理的赵艳显得闷闷不乐。临近年末,各个公司都准备发放年终奖,按照惯例,赵艳依然会多拿1个月的工资作为奖金。但公司同时提出,2013年6月底前,每个员工都必须休12天的无薪年假。这不禁让她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“凄风苦雨”的时刻。

“我们现在基本都不用加班,比往年这个时候空闲了不少,”赵艳称,“部门里的人员倒显得有些冗余了。”

过去的两个季度里,赵艳所在的“四大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业绩,因此,“公司预测未来的经济状况都不太乐观”。在此基础上,公司对于审计项目的报价开始下跌。尽管管理层并未向员工提及裁员,“但领导在内部称,不排除增长无薪假的可能。”

在赵艳看来,今年的加薪希望十分渺茫,而她的遭遇,或多或少反映了“四大”当下的困境。此前,德勤的HR部门亦向记者表示,“2012年中国地区的四大及整个会计师行业都表现明显的下行态势”。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,“德勤对新一年里的整体人才和薪资计划持谨慎和持续观望态度,随时需要根据市场变动进行调整”。

事实上,不仅是四大,几乎所有公司都面临着外需放缓与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。对不少员工来说,不仅加薪显得遥遥无期,就连年终奖励都在遭遇自己的冬天。根据美世咨询的调研,有28%的公司实际发放的年终奖会较2012年初的预算有所下调,55%的公司会选择维持年初的预算,只有17%的公司会上调年终奖金。而科锐国际的调查显示,相较于2011年的实际发放额,近四成的受访企业表示将下调年终奖。

与之相对的是,HR们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——毕竟,在各种预算缩减的情况下,保留和激励核心员工变得更有挑战性。眼下,HR们面临的共性问题是,人力资源制度该如何变得更有弹性,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?如何为将来的经济复苏做好人才储备?可以肯定的是,管理者们需要思考的,绝不仅仅是薪酬

“薪”事重重

作为基金经理的吴凯,最近脸上总算有了一丝笑容。2012年底的资本市场给一年的行情带来了一些惊喜,但仍无法挽回基金公司整年的惨淡。对吴凯来说,他的日常工资仅占到整体薪酬的25%,剩下的75%都是年终奖及超额奖金。而2012年的业绩意味着,吴凯很可能只拿到2011年时一半的年终奖,甚至有可能“分文不取”。

不仅是国内的基金行业,纵观全球,金融业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中。今年1月10日,综合金融服务巨头美国运通公司宣布将裁员5400人,以削减成本,并借此进行业务调整。而去年前9个月,高盛裁撤了700个工作岗位,去年下半年,瑞银也宣布了一项规模达1万人的裁员行动,并宣布退出债券交易领域。2012年底,花旗集团同样进行了规模超万人的裁员。这股裁员风还刮到了已有近80年历史的摩根士丹利身上。该公司计划从今年1月起裁减1600名员工,涵盖销售、交易和投资银行等部门。

相比之下,在国内的四大国有银行工作的刘青就显得轻松了许多。尽管过去一年内,他所在的银行网点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,业绩增幅相比前一年下降了不少,但刘青至少不用担心被裁掉。“银行的年终奖与个人绩效关系不大,更多地会看区域及网点的整体业绩。”刘青称,“即便个人业绩不佳,公司最多也就让你换一个岗位,不会进行裁员。”但他同时表示,今年加薪的希望并不大,甚至有可能减薪。

与金融业同样萧条的还有高科技行业。过去一年内,大量的IT及消费电子公司宣布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。2012年5月,松下对外宣布了裁员计划,将其全球员工数量缩减至33万人,裁员10%,数量达3.6万人之多。几乎在同时,惠普宣布将削减3万个工作岗位,整个裁员计划将在2014年完成,届时惠普将削减8%的员工数量。紧接着,诺基亚宣布在2013年年底前节约16亿欧元的生产成本,同时在2013年底前裁员约1万人,重组费用约为10亿欧元。除此之外,索尼、夏普、摩托罗拉等公司也纷纷计划缩减员工规模。

在这波高科技行业的裁员潮中,有些已波及中国。因此,只有收到老板“不会裁员”的邮件时,这些企业的员工们才可以过个安心年。至于年终奖,显然已是奢望。

当然,高科技行业也有例外。在线旅游网站“去哪儿”网新闻发言人钱臻表示,公司的薪酬制度以“15薪”为基数,即年终奖基数为3个月的工资,超出部分以员工绩效而定。

2012年,去哪儿内部划分为“机票”、“酒店”和“无线”三大BU(事业部),并推出了内部创业体系,每个BU内的创业团队都有单独的期权池。在此基础上,去哪儿网的员工数在2012年由900多人增加至1300人左右,今年仍可能新增300名左右的产品经理与工程师。

金融与高科技行业的薪资或许无法让人们展颜一笑,但对消费品行业来说,情况可能会乐观许多。在欧莱雅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高明(Christophe GAMET)看来,人们并不会因为经济的波动而减少对化妆品及日用护肤品的购买,这是消费品行业薪资待遇超乎许多人想象的一大原因。

目前,欧莱雅在中国有近3000名员工,运营着21个化妆品品牌。2011年,欧莱雅在华销售收入为107亿元,比上一年增长18%.2012年,欧莱雅在华的化妆品销售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,但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当下,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仍被欧莱雅及其他日化巨头视为增长的“强心针”。

“截止到2011年,欧莱雅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实现了连续11年的两位数增长,2013年,我们的增长目标依然是两位数的。”高明说道,出于对中国市场的乐观,欧莱雅并没有减缓业务扩张与招聘的节奏,反而加快了向三四线城市拓展和搜寻人才的力度。

就在两周前,欧莱雅中国新增了一个“人才总监”的职位,设立该职位就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核心人才,并想方设法地为公司内部的关键岗位留住人才。一个月前,欧莱雅中国培训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,这个占地3300平方米、可同时容纳600人的培训中心被视为欧莱雅在华人才培养及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。

“仅以美发为例,2013年欧莱雅中国培训中心预计会举办1400次以上的美发培训,为17000多名发型师提供专业培训。”高明表示。毕竟,中国市场的兴衰,事关欧莱雅在“未来10年在全球赢得10亿新消费者”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。

预期与现实

即便如此,除去一些逆势扩张的行业或企业,大多数公司仍明显感到了阵阵寒意。根据美世咨询在2012年11月进行的调研,63%的公司表示能够完成2012年的预设业务指标,而在2011年同期参与调研的公司中,79%的企业表示能够完成2011年的营业收入指标。

在此基础上,2013年的薪酬前景也并不乐观。美世的数据显示,2013年总体预计薪酬增长率(不含员工晋升)为8.8%,而上一年,这一数字为9.4%.以行业来看,2013年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的预估薪资增长率最大,平均值为9.6%;而工业制造行业的预估值最为保守,平均为8.4%。

薪酬的不尽如人意,让不少人动起跳槽的念头,赵艳也不例外。往年的这个时候,往往是人才市场最为活跃的阶段,但眼下,赵艳感到猎头们的电话明显减少了。

对此,美世咨询中国区信息咨询业务咨询总监曹燕萍表示,“许多企业在2013年并无扩张计划,市场放出的空余职位变得十分有限。”

根据美世的调研,2012年第三季度,整体市场的实际员工编制增长率为3.7%,这一数字在2012年第四季度下降到2.5%.55%的公司表示,将在2013年增加员工编制,但这一比例与2012年相比已有大幅下降。与之相对的是,73%的公司将在2013年维持现有的企业规模,只有近20%的公司计划在中国扩张或开设新的分支机构。

赵艳记得,在经济繁荣的时候,她的同事跳槽时动辄加薪50%,但现在,“别说是跳槽加薪,只要不被裁员就已经谢天谢地了。”赵艳自我调侃道。

美世此前的调研显示,一般员工考虑跳槽时,加薪30%以上才会选择去新公司,“但现在,跳槽的风险显然比过去大了许多。”曹燕萍指出。在她看来,在市场上挖人的公司的前景可能也不太稳定,一旦公司未来发生裁员,跳槽去的员工作为新人,经验较短或尚处于试用期,就有可能成为被裁的一员。

“坏消息下,一个好的现象是员工们的心态不再像前几年那么浮躁,反而更加踏实。在考虑跳槽时,他们也会更加综合地思考各个因素。”

当然,HR们的日子也不好过。韬睿惠悦去年的调研显示,56%的公司称会增加成本管控的举措。其中,冻结招聘、采用低成本招聘渠道以及节省培训预算是被最多采纳的做法。

譬如,HR们会评估,哪些可有可无的培训应该被取消,哪些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培训一定要保留;哪些培训可以不用外部专家来上课,而改用内部人员。此外,一定级别以下的招聘是否可以不用猎头,而改用招聘网站或人脉介绍,以此节约成本。在人员激励方面,过去采用现金激励的方式是否可以做些改变,即减少现金支出,改用“及时认可”等方式。

开源节流的基础上,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产生最大的效果,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,是HR们面临的共性问题。在经济下滑的时候,公司需要这部分核心员工一起渡过难关,而当经济转好后,他们也是推动公司增长的最主要动力。

“一个明显趋势是,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浮动薪酬上动脑筋,希望用这部分薪酬激励高绩效员工完成目标。”韬睿惠悦全球数据服务咨询中国区总经理许文宗指出,在此基础上,薪酬资源会越来越向核心及高绩效员工倾斜。

“过去,很多老板并不愿把最差的员工找出来,造成的结果是大家的福利都差不多。未来,员工间的薪酬差异会更加明显,毕竟,在薪酬福利总量下调的情况下,公司需要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及高潜力的员工。”许文宗称。

沧州纵横人才网,最权威的沧州招聘网

来源: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