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,偶尔在儿子案头,捡起连环画《李时珍》,一口气读完,惊呼:李时珍搞《本草纲目》,不正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最成功的新媒体创业史吗?
李时珍生活的晚明,是自媒体盛行的年代、写《焚书》、《藏书》的李贽,是当时的公知大V,可惜最后惨被删帖销ID;陈继儒雇了一帮段子手,编辑《小窗幽记》等心灵鸡汤,转发奇多,收费阅读。不过,自媒体毕竟是小打小闹,只能打打擦边球。当时最火的网络连载小说《金瓶梅》,也只敢用“兰陵笑笑生”的马甲匿名发布。
言归正传,先来剖析一下李时珍这个明朝顶极新媒体的创业Case,复盘一下《本草纲目》这个Project的黑马成长史吧。
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,是湖北当地的医生,算是区域性、细分领域的自媒体。李时珍长大后,也去参加高考国考,但笔试总是不过关,只能回家子承父业。从医不久,就搞了一则有轰动效应的专题报道,进行舆论监督,质疑了当地垄断企业、包乡绅的老药铺慎德堂的错误配药事件,一战成名,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医疗类自媒体,粉丝日众。
李时珍毕竟是李时珍,他没有像时下的某些不良媒体一样,利用影响力、合法伤害权搞有偿沉默、有偿新闻,而是思考慎德堂配药事故的原因:中草药数据库陈旧残破,几百年无人维护更新,主要的栏目分类、标签、属性等是根据道士炼丹来划分的,而不是治病。也就是说,是以少数修仙打怪的VIP用户为中心,而不是为广大屌丝用户治病救人的刚需来服务的。大机遇和使命感的雷电劈中了他。
不过,重建全国中草药数据库、与病人需求融会贯通,玩这种级别的大数据,不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能搞的。李时珍也有人脉资源。因为救活了楚王的儿子,解决了楚王股份的继承人危机,楚王成了他的忠实订户粉丝。众所周知,自媒体的影响力,不在于和冷笑话之类的ID拼粉丝人数,而在于粉丝的质量和层次。楚王推荐他进了太医院,当上了国家中草药研究院研究员(正处级,享受专家特殊津贴)。今天的人们可能不理解古代信息数据资源的集中程度,那时候知识和书籍是稀缺资源,“有书真富贵”这话,真不是为了励志而吹牛,而是写实。
获得当时世界第一中草药数据库的密钥之后,李时珍并没有止步于此。他发现太医们都是一帮从《儒林外史》里走出来的僵尸,于是访师问友,善用社交网络,比如发现了在主流学术期刊上无法发表论文、却是民间公知的曾祥,博采众长。
不过,李时珍也深知,在大明王朝的太医院,向新媒体转型只能是痴人说梦,于是毅然辞去公职,砸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。他明白,虽然他已经导入了国家级的数据资源、抓取、共享了众多网络资源,但其中错漏多多。他只能用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,靠两条腿扫街、扫山、扫河,采集中草药数据(包括图片)。按照草、火、果、土、木、禽等十几个属性分类,列明图画、产地、释名、主治、药方、风险等。什么O2O、LBS、SNS、UEO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瀑布流,都是李时珍同志玩剩下的。不过,他老人家是个产品主义者,不是营销主义者,此公如果穿越到今天,多半是既不玩搜索引擎优化SEO、也不搞App预装,非不能也,实不屑也。
这一套功夫做下来,花了二三十年!要是搁现在,不管是天使投资、风险投资、私募投资、流通股东早就全都已经斩仓跑路了,但是,李时珍熬出来了。他的《本草纲目》,从公测阶段开始,就开始病毒式扩散,以口碑自传播,成了此后五百年的中医垄断式平台。其后的中医,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个小应用、弄点微创新,就算是一代名医可以上市融资了。
读到这里,李时珍的新媒体创业史想必您已了然。新媒体创业的路,古今皆同,为了到那桃花盛开的地方,路上往往悲伤逆流成河。